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应急管理 > 应急知识 > 正文

2015年应急知识宣传:摔跤的损伤与预防
www.zhengxiang.gov.cn作者:日期: 2015/06/06【字体:

  摔跤是一项身体直接接触较为激烈的对抗性运动,速度快、对力量要求较高,因而决定了从事这项运动的运动员损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急性运动损伤更是高于其他运动项目。如何减少运动训练、比赛中的损伤,如何减少损伤后对正常训练或比赛的影响,并迅速恢复技能、体能,同时又不造成损伤的慢性迁延,这是目前广大摔跤教练及运动员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1.摔跤运动员损伤的分类从运动损伤的类型看,运动损伤可分为急性、慢性二大类。

  从高水平专业运动员角度看,常规情况是慢性损伤多,急性损伤少,伤后完全停训少,部分影响训练多;手术治疗少,保守治疗多。就摔跤运动项目而言,急性损伤较多,即使是慢性损伤,也多属急性损伤后治疗不利,慢性迁延。

  2.摔跤运动员损伤的特点:

  2.1受伤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据统计,受伤较多的时间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月和8月,这两个月是形成年度的两个高峰期。第一高峰是在春训开始的4月份。此阶段,冬训结束后,运动员机体较为疲劳,但为在5月份全国比赛中创造好成绩,运动员兴奋性较高,训练中实战性练习手段采用较多,稍不注意就容易受伤。第二高峰出现在8月份,其原因与第一高峰基本相同。为备战下半年度的全国冠军赛,实战训练较多,受伤主要发生在训练上,因此,在全国春、秋两次大赛前的训练中,控制运动员的兴奋性,加强损伤的预防,是保证训练正常进行的关键。

  2.2受伤的部位具有项目特征摔跤是一对一直接对抗的项目,作为抓握器官的上肢与支撑器官的下肢,由于在训练和比赛中使用攻防技术发力最多,从而增加了受伤的几率,受伤部位下肢高于上肢,集中于肘、膝两个关节,主要是韧带扭伤。所以,在训练中要加强上、下肢肌肉力量和肘、膝关节柔韧性训练,正确地运用上、下肢动作的攻防技术,以预防这些部位的运动损伤。

  3.摔跤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

  1)局部负荷过大;2)技术动作错误;3)场地设备不良;4)违 反运动规则;5)准备活动不当;6)思想麻痹大意;7)缺乏自我保 护;8)生理、心理状态不佳。

  在上述受伤原因中,负荷过大和技术动作错误是主要原因。因此,一定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J睛况加大负荷,不要强令运动员过多练习未掌握的“绝招”技术,以免用力不当而造成损伤。

  4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训练实施的一般原则

  4.1运动性伤病的一般预防原则:①积极开展预防运动病的宣传教育工作。②加强身体的全面训练,特别是易伤部位及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这是预防运动性伤病的一种积极手段。③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教学训练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应合乎训练原则,并重视准备活动与放松练习。准备活动结 束与正式活动开始的间隔时间以1min~4min为宜。④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和伤 后的训练安排。防止局部负担过重。⑤JJn强训练中的保护。⑥加强医务监督,建立健全自我监督制度,对于场地、器械、 服装要严格检查并经常进行维修。

  4.2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治疗

  摔跤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通常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 损伤;闭合性损伤又可分为急性闭合性损伤和慢性闭合性损伤。

  这一系列损伤方式的现场处理及后期治疗,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掌握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具体部位具体分析,对于直接接触运 动员的教练员来说,现场处理尤为重要。

  4.3伤后康复训练 伤后康复训练的实施及合理的安排,是一项细致、复杂、严 肃的工作,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尽量保持全身和未伤部位的训练,如一侧肢体受伤时,练习对侧肢体,上肢受伤练习下肢,立体练习有限制可进行坐位或卧位练习等。

  ②要合理安排已伤部位锻炼内容和负担量,安排时要注意 区别对待,分期进行。③功能锻炼主要是加强伤部有关肌肉的力量练习,其目的在于发展伤部周围肌肉的负担能力,提高组织结构的适应性,恢复关节、肌肉的正常功能。④加强伤后训练的医务监督,每次训练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伤部应使用保护支持带,经常注意伤部反应,及时调整活动量和训练内容。训练前后应开展自我按摩和相互按摩。

信息来源:责任编辑:胡 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