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衡阳市上下把稳定就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优先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加强统筹协调,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前三季度,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全市劳动就业基本情况
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制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比例趋于均衡,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9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完成年度任务8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5万人,完成年度任务87.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0.74万人,完成年度任务92.59%;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实现百分之百全覆盖,各项数据指标相比去年同期均有上升。
二、四上单位就业人员及工资基本情况
(一)从业人员小幅增长。前三季度,全市从业人员50.39万人,同比增长3.4%。其中在岗职工45.15万人,同比增长2.9%,;劳务派遣人员1.9万人,同比增长14.3%;其他从业人员3.34万人,同比增长3.5%。
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从业人数21.88万人,同比增长5.1%;建筑业从业人数15.28万人,同比增长2.2%;房地产业从业人员 1.65万人,同比增长10.4%;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2.6万人,同比增长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0.9万人,同比增长12%;主要是大型企事业单位招聘专业人才,推动了单位从业人员增加。
(二)工资总额稳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市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42.8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30.8亿元,同比增长8.7%,;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4.4亿元,同比下降2.8%;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7.5,同比增长7.6%。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外商投资增幅最快,同比增长59.9%;其次为其他单位,同比增长12.6%;股份有限公司同比增长12.2%。
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65.5亿元,同比增长11.5%;建筑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8.8亿元,同比增长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从业人员工资总额4.7亿元,同比增长9.3%;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1亿元,同比增长6.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2.2亿元,同比增长18.3%。
三、前三季度全市人力资源供求特点
(一)就业市场供需总量同比增加,人力资源供给供大于求。前三季度,全市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各类人员为101483人次,比上半年增加7894人,劳动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人员为95679人次,比上半年增加9911人,求人倍率为1.06,总体呈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
(二)第二、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力军。从产业的需求看,前三季度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4%、39.7%和56.3%,第二、三产业仍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力军。
从行业需求看,79.87%的企业用工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上各行业用工需求比重依次为:25.97%、22.63%、15.18%、9.03%、7.06%。其中制造业的用工需求约为2.6万人,占第二产业全部用工需求的65%,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用工需求约为3.8万人,分别占第三产业全部用工需求的40.2%和27%。
(三)企业招工较多,其中民营企业用工需求占主导地位。87.15%的用工需求集中在企业,其中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个体经营的用工需求较大,所占比例依次26.07%、11.63%和16.22%,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0.11%和0.06%,机关事业单位的需求比重仅为0.17%。这与企业人员流动较大,而国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一般较稳定,流动较小有关。
四、存在问题
(一)求职者知识结构整体提升,技术能力有待提高。根据人社部门数据显示,全市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比重总体增加,基本保持在求职者总量的50%左右,求职者知识结构呈现整体提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及人口结构变化等综合因素相关。但在求职者文化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拥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职者比重并没有出现明显增加。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无技术等级、职称的求职者比重在20%以上,求人倍率为0.06,几乎没有单位愿意招聘该类型的求职者,无技术等级的求职者找工作相对较困难。与此同时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下,制造业全面升级换代,消费者对于产品及服务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这些共同造就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从用人单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来看,有93.91%的岗位需求对求职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要求,说明大部分用人单位和岗位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要求。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初级技能和初级职称的求人倍率分别为为0.87和1.23,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技能人才紧缺,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尤其紧缺,高级技能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2.24和11.85。
(二)新成长失业人员求职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仍比较突出。在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占一半以上,其中新成长的失业人员比重为19.32%,求职人数为18481人,比上半年减少1675人;就业转失业人员比重为22.61%,求职人数为21629人,比上半年增加4347人;其他失业人员比重为13.43%,求职人数12848人。新成长失业人员中应届高校毕业生为1252人,占新成长失业青年人数的6.77%。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所增强,由于他们初入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心里素质不稳定,又不愿到一线工作,且就业的期望很高,而用人单位喜欢聘用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业务能手。因此高校毕业生应改变择业观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否则就业压力大不言而喻。
(三)一线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商务服务业用工缺口较大,招工困难,而办事人员等行政人员求职压力较大。本季度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为30184人,供给为23425人,求人倍率为1.16,用工缺口为6759人;商业服务行业需求为22510人,供给为22369人,求人倍率为0.93。其中餐厅服务员、营业员和汽车修理工缺口较大,分别为4838人、3523人和1471人。造成这些行业供求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对员工要求较高且待遇较低,很多求职者不愿意从事这些工作。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行政岗位较为热门,其中会计、秘书、打字员应聘人员较多,其中约有2540人不能如愿找到工作。造成单位行政人员劳动力过剩的原因是工作环境较好,待遇较高,是很多求职者理想的工作。
五、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大紧缺人才培养。继续加大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积极落实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部门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市场发展实际,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继续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改革,在高等学校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等,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二是集中力量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促进就业的首位,以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为主要抓手,以力争使所有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实现就业为目标,通过扎实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基层服务项目、中小企业就业激励等工作,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三是统筹做好农民工、贫困人口等群体就业工作。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挖掘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方式,统筹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健全弱势群体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四是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多方式多渠道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通过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和服务能力,增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
五是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促进就业。建立完善创业政策措施,整合各项创业扶持资金,加大创业支持力度。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大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工作。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谭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