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是改革创新的攻坚期、对外开放的提速期、文化建设的繁荣期和社会建设转型期,因此要清醒认识“十三五”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从国际形式看,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发展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没有变;从国内的形式看,交通基础设施的大提升、“一路一带”的区域新定位拓宽了发展空间。我区是衡阳市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日益凸显的主导产业增强了吸引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辐射半径日益受到重视。可以说“十三五”时期,我区的经济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
全面总结“十二五”规划取得的成就,正确研判“十三五”所面临的新形式,准确把握我区经济发展规律和面临的问题,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基础。
1.“十二五”的主要成就
一是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工业方面,开工建设鸿远异型钢管、鸿源管业、华通钢管、鸿奕钢渣处理、同创环保建材、百达先锋气体、新发展饲料、呆鹰岭中小企业创业园10个项目和金雁米业等。三产方面,红星美凯龙项目已建成、国贸中心、金河湾文化广场、融冠亲城、龙泉明珠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市的中央商务区;4S店街区一二期入驻39家。
二是工业经济亮点纷呈。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企业质量得到提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5.66%;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全区已有2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认证,花香实业、精创富康、银利、誉湘龙等8家企业的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金雁米业等5家企业的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湘变电工等15家企业的产品被评为市名牌产品,其中金雁米业荣获国家驰名商标。钢管及深加工产业链得到延伸。目前,我区已形成年产100万吨钢,100万吨钢管能力。
三是蒸湘商圈发展强劲。以大商场、大市场、大仓储、大物流、大宾馆、大酒店为支撑,以构筑城市核心商圈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晶珠广场、神龙大酒店、步步高百货、鸿运数码广场、泰阳电器等大商场、大酒店、大总部、大街区为支撑,以蒸湘南路、解放西路、船山西路、红湘南北路、立新大道、蔡伦大道等纵横交错的路网为主轴线的“蒸湘商圈”已初步形成,并呈不断扩展幅射之势,正在衡阳中心城区的总体商业格局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区以来,全区新建千万元以上商贸服务业项目18个,新建商业街6条,商业网点增加到6930个,现代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9亿元,年均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推动了蒸湘区经济发展,并为“十三五”的发展和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2011年我区实际利用到位外资 2016万美元,2015年实现利用外资3739万美元,年均增长15.6%;2011年全区内联引资4.5亿元,2015年全区实现内联引资19亿元,年均增长42.7%;2011年实现进出口额513万美元,2015年实现进出口额4294万美元,年均增长70%;2015年实现4家企业倍增,3家企业破零。2012年—2014年连续三年,我区被评为全市外向型经济先进单位。2015年被评为全省商务工作(外经)先进单位。
五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举行大型户外活动,在报刊、网络、微信等媒体宣传蒸湘旅游资源,组织企业参加湖南旅游休闲博览会,拓展旅游市场。与衡阳大型旅行社共同推出衡阳一日游、多日游精品线路囊括我区雨母山景区、陆家新屋、奇石文化博物馆。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评定2家3A级景区,拥有7家星级宾馆,2个湖南省旅游名村,2家星级旅行社、评选14家乡村旅游点,雨母山乡评选衡阳市最佳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2、“十三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从发展基础来看,雨母山、蒸水河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委市政府坐落的政治资源,以钢管深加工园、中小企业聚集区、红星美凯龙广场、万达商业广场、晶珠广场、神龙大酒店等为代表的产业平台,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开发与发展的优势所在。
从当前困难来看1、外向型经济一直是我区乃至全市的一块短板。2、内贸经济商业布局不合理,流通主体规模偏小。缺乏具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不能发挥流通领域现代化进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传统商贸企业发展新型经营模式意愿不强。3、我区逐步采取“退二进三”战略,工业发展受到限制且工业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增长方式粗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4、旅游产业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朝阳产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大项目入驻。雨母山文化挖掘不够。
从潜在机遇来看,1、一带一部和一路一带新定位拓宽了发展空间。2、交通基础设施的大提升,特别是南岳机场的开通。3、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辐射半径日益受到重视。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蒸湘区商贸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领先”和建设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聚集区、山水宜居新城的总目标,以创新方式、优质服务为抓手,以做强招商引资、扩大内需、促进外贸为重点,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全区经贸事业跨越发展。
2.规划原则
1.区域统筹、特色发展。统筹考虑区域现有产业布局与发展特点。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差异定位,突出特色,使区域经济发展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2.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一是紧密结合衡阳市城区商业网点发展行业规划,合理布局商业功能区,与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定位相适应,重点发展辐射范围广、区域竞争性强的专业市场群,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商业体系。二是坚持“退二进三”战略,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能落后企业,创建绿色蒸湘、宜居蒸湘。
3.服务民生、便民利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促进区域商业繁华、繁荣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商贸业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商业服务环境和条件。
4.生态旅游、绿色休闲。充分发挥雨母山的城市绿肺功能,依托其优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开发雨母山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商贸业的发展,使雨母山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特色餐饮娱乐为一体休闲胜地。
4.理念前瞻、科学规划,坚持规划的导向性和严肃性,以先进的理念指导经济建设,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前瞻性,引导商贸服务创新
3、发展目标
坚持创新、统筹、升级的发展思路,以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为目标,建成全面服务衡阳、主动辐射湘南地区、主动融入一路一部一路一带、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消费品与生活服务市场体系、批发市场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和特色旅游休闲服务体系;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坚持“退二进三”,使商贸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拉动消费和服务业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增长方式和效益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1亿元增长到160亿元,年均增长13% 。
三、发展的重点
(一) 招商要创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在2015年的3739万美元的基础上,按省市商务部门“保二争二”增长(保持两位数增长,达到20%)7506万美元。利用内资在2015年19亿元的基础上,至2020年为30亿元,年平均增长12%。争取每年引进1名战略投资者,“十三五期间”引进5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或者30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1个。
(二)外贸要上新台阶
1、保持与全区GDP协调且领先的发展水平,至202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608万美元以上。实现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5家。
2、到2020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力争达到3545万美元。
(三)内贸要有新突破
1、到2020年,全区在商品市场中,完成1-2个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项目的建设;实现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市场管理更加完善,市场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消费更安全、更方便、更实惠。
2、电子商务。培育至少1个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并打造成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4、加快万达、铜锣湾项目建设,全力推动衡阳衡州大道新商圈的发展。
5、积极引进文化、体育、商贸综合体,完善长湖副中心的商业网点布局。
四、战略举措
(一)立足产业振兴,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1、坚持以产业招商、以特色招商,围绕龙头企业和高关联度的项目,作好跟踪服务和引进工作,形成特色产业群。
2、以改善投资软环境为重点,强化亲商理念,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加快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努力实现环节最简、效率最高的目标。
3、加快实施招商“走出去”战略。加快招商网络建设,扩大信息渠道,探索实施招商新的绩效激励机制,多方式、多形式的扩大招商影响力。
(二)紧跟市场形势,提升外经贸发展水平
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领军骨干企业、培育出口知名品牌、支持改进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做大做强我区优势产业,形成一批具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增强主体实力。
2、加快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特色产业领域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3、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完善外贸政策,为外贸发展创造优良政策环境。探索新型外贸服务平台,减少企业进出口成本。创立更加完善的便捷通关通道。建立出口担保体系,降低企业出口风险。加强部门协作,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4、加快“走出去”步伐。建立健全“走出去”政策支撑体系,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咨询、法律支持、金融保障等综合服务。鼓励和支持钢管深加工等产业优势企业到海外发展,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开展专利技术、著名品牌和商业网络收购。着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大力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拓展发展空间,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加快发展速度。
5、拓宽外经合作领域。紧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支持和鼓励衡钢深加工工业园利用承包资质承揽境外钢管深加工工程项目,带动企业产品出口。帮助有实力的企业申报国家援外成套项目实施企业资质,参与国家援外项目,提升企业国际知名度。鼓励企业申报和实施援外培训,借助援外培训开拓国际市场。
(三)着眼经济转型,提升内贸发展水平
1、完善市场运行体系。培育限上流通企业60家(每年12家)。扩大监测企业覆盖面,监测企业达20家以上,政府需配套监测资金用于监测员岗位补贴和日常开支。
2、保障市场民生供应。完善肉、菜储备体系建设。建立 2个农副产品物流基地。搬迁一个,引进一个。政府需配套鼓励企业补贴资金。
3、加快步行街为中心的高端商务中心区开发。突出衡西商业步行街在全市的CBD地位,沿蒸湘南北路、解放西路区域重点发展酒店、娱乐、金融、证券、保险、会计、咨询、地产以及会展、会所和商场等为核心内容的高端商务经济区。快速吸纳衡阳市乃至整个湘南地区的金融资源和商务资源,完善高端服务业要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在中心城区积极引进高档楼盘,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功能区域布局,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做大做强杨柳汽车销售4S店一条街,完成二期建设,建成湖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汽车销售4S店街区。
5、引导蒸水河沿岸商业走廊的开发。以保护蒸水河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蒸水风光带为纽带,发展连接长湖、呆鹰岭、雨母山商务走廊,重点发展休闲、娱乐、观光、文化、广告和特色小吃的服务业。以打响品牌、树立形象、汇聚人气为发展目标,注重凝聚湖湘文化灵气,巧绘蒸水沿岸风韵,引资建好蒸水南路风情酒吧街区。
6、打造雨母山服务业经济圈。紧紧抓住南华大学新校区迁建雨母和衡州大道、蒸水风光带延伸至雨母契机,进一步发掘该地独特资源优势,加快雨母开发开放步伐,突出“生态、文化、休闲”特色,打造集科技服务、物流、商务、会展、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经济圈,推进文化休博园、农业观光园、科技创业园、现代物流园项目建设。
7、打造蒸湘新商圈。加快万达商业广场、铜锣湾、合胜商业广场的建设,做大海通茶叶市场,形成以万达商业广场为中心的新的商业中心。
(四)加快“互联网+”与“双创”工作相结合
支持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实体店通过互联网展示,提升线下体验、配送和售后等服务。推进零售业改革发展。支持受线上模式冲击的实体店调整重组,提高自营商品比例,加大自主品牌、定制化商品比重,深入发展连锁经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子商务平台,有效衔接产需信息,推动农产品线上营销与线下流通融合发展。支持零售企业线上线下结合,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跨境网络零售。鼓励传统批发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向生产、零售环节延伸。引导商品交易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物流园区转型。四是推进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大力推动吃住行及旅游、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在线化,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提供个性化、便利化服务。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构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体系。大力发展专业空间众创。鼓励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支撑,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创业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业创新体系。
信息来源:区发改局责任编辑:刘 露 | 分享: |